焦平鐵路邙山隧道大盾構始發井開工建設
本站河南洛陽訊:近日,由中鐵十一局承建的焦平鐵路邙山隧道大盾構始發井開工建設,這標志著全線唯一采用礦山法+明挖工作井+盾構法施工的單洞雙線隧道進入工作井圍護結構施工階段,為后續大盾構機組裝與隧道掘進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鋼筋籠吊裝現場(李新果 供圖)
新建焦作至平頂山鐵路全長約230公里,設計時速350公里,是我國“八縱八橫”高速鐵路主通道中“呼南通道”的重要組成部分。中鐵十一局承建的2標段正線全長29.86公里,施工內容涵蓋路基、洛陽洛河鐵路特大橋、邙山隧道及聯絡線橋等多項工程。其中,邙山隧道屬全線控制性工程,盾構隧道設計外徑14米,長4.97公里,是國內罕有的超大直徑、超長距離的土壓平衡盾構法隧道,其建設進度直接關系到焦平鐵路的整體貫通目標。
“上層是松軟的回填土,稍有不慎就可能塌陷;下層是膠結狀粗圓礫土,堅硬如石,成槽機每抓進10公分都異常艱難。”據項目負責人陳建介紹,此次開工的大盾構始發井就像深埋在復雜地質中的一個盒子,基坑長57.9米、寬27.8米,最深達23.7米,相當于8層樓高,規模宏大。其圍護結構由32幅超深地下連續墻組成,成槽最大深度達36米,施工難度居全線前列。此外,施工現場地下水豐富,水位恰位于井結構關鍵位置,滲水、管涌風險如影隨形,是對技術與毅力的雙重考驗。
面對“上軟下硬、水壓環伺”的復雜局面,項目建設團隊展現出高超的工藝水平和響應能力。“我們從技術、監測到環保,構建了‘三維一體’的管控體系。”該項目總工程師張沛然介紹說,在鋼筋籠吊裝環節,項目團隊采用了“整體吊裝、一次入槽”工藝,精準控制鋼筋籠下落角度與速度,確保重達五六十噸的籠體平穩入槽。在施工監測方面,建設團隊布設了由70多個點位組成的“智能神經網”,24小時實時捕捉毫米級地表沉降及結構變形,依托日、周、月三級報告體系,可做到快速響應及時處置。此外,施工現場的環保措施也同樣細致入微,霧炮機與防塵網“雙管齊下”,在實現綠色施工的同時,力求做到工程與自然和諧共生。
該工程的推進將進一步強化呼南通道的樞紐功能,對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,改善豫西地區交通基礎設施條件具有重要意義。(文/張璽 李新果 審核/任志宏 徐云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