合武高鐵安徽段站前3標項目:黨建引領聚合力 創新融合促發展
黨建工作做實了就是生產力,做強了就是競爭力。三公司合武高鐵安徽段站前3標線路全長22.59公里,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、葉集區,這里素有“紅軍的搖籃、將軍的故鄉”之美譽。該項目黨支部深入貫徹“共產黨員示范工程”創建要求,以黨建鏈賦能生產鏈,為推進合武高鐵高質量建設注入紅色動能。3月至4月,該項目黨支部獲評“安徽省工人先鋒號”、信譽評價全線第一、采用融合應用RMES智能化信息平臺等10項亮眼成績,在評議中被評為“好”,總評分292分位列該公司第一。
合武高鐵安徽段跨寧西鐵路特大橋轉體梁施工 (朱貴軍 供圖)
黨建引領,跑出施工“加速度”
“各責任人、全體黨員要聚焦黨組織7項職責,按照分配計劃主動認領具體任務。”在該項目“創崗建區”活動啟動會上,黨支部書記吳桂剛對創建“共產黨員示范工程”42項重點任務進行分解,確保責任到人、任務到肩。
該項目黨支部認真落實示范工程“管黨員”工作要求,搭建活動平臺,把“共產黨員示范工程”工作清單作為考核指標,實行管理組和序列兩級創建,共設置9個“紅旗責任區”、16個“黨員先鋒崗”,深化黨員“三亮三比”,激勵黨員扛重擔、解難題,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充分發揮。
為紅旗責任區授旗(朱貴軍 攝)
科技創新是加快施工進度、提升工程品質的助推器。該項目黨支部積極踐行“黨建+科技創新”,由黨支部委員、技術骨干牽頭成立技術攻關小組,結合項目施工實際,開展技術討論、攻關、復盤、合理化建議等,不斷提升創新能力、擴大創新成果。
技術攻關小組創新應用智慧懸臂造橋機、橋墩智能養護噴淋、智能化鋼筋加工廠等多項新技術,在提高施工效率、提升建設質量的同時,降低了施工成本。
“在橋梁樁基施工中,我們采用特別定制的反循環鉆機,每根樁基施工效率由40小時提升至32小時,大大加快了樁基施工進度。”吳桂剛介紹,他們還引進智能化鋼筋籠生產線、智能化鋼筋彎曲生產線,生產效率提高了1.5倍,實現了智能化提效。
黨建賦能,激活建設“新動能”
該項目黨支部深度推進“黨建+安全”,持續開展“黨建引領 安全護航”五個一活動。
“我們積極引導項目全體黨員在安全生產工作中亮身份、當先鋒、作表率,設置了4個黨員安全生產責任區,創新實施班組標準化建設與安全穿透式管理相結合的模式。”該項目黨支部專職副書記文強說,項目同步建立“五步走”機制和“日考核、周兌現”制度,有效提升了作業一線管理水平。
該項目全體黨員化身隱患排查員、安全監督員,深入隧道掌子面、大橋連續梁、樁基橋墩等施工現場,對關鍵工序進行全方位、無死角隱患排查,實施安全隱患動態清零管理,把安全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,保證了施工安全。
舉辦安全穿透式管理觀摩會(王嘉 攝)
綠色化、智能化是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?,該項目黨支部大力發展清潔能源,采購或租賃新能源裝載機和罐車,實現了“以電代油”。“據統計,單臺裝載機年節約10萬元,罐車年節約7萬元。”該項目黨支部委員尹偉奇介紹說,他們在工地上安裝了智能噪音監測系統、視頻監控提醒等整套智慧工地系統,推動標準化、集約化、一體化發展。
該項目黨支部還積極開展精細化管理主題黨日活動和“我為合武獻一策”活動,總結提煉全體黨員干部職工提出的合理化意見,編制《合武高鐵開源創效目標分解表》等系列文件,建立量化考核體系,確保項目收益率最大化。其中,項目工程部長黨存武通過優化土石方調配、調整隧道支護措施、優化承臺設計等措施,累計節約成本上百萬元。
黨建聯建,共繪發展“同心圓”
黨建聯建如同一條紅色紐帶,串起項目與屬地高質量發展“同心結”。自上場伊始,該項目就主動依托當地豐富的紅色資源,融入地方黨建,高質高效完成各項工作。
“我們與金寨縣應急管理局、合肥鐵路運輸檢察院,以及醫院、鄉鎮、公安等單位開展安企、檢企、地企等各類共建活動。”文強介紹說,項目黨支部推行“多方聯建”模式,加強溝通交流,共同解決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。
據統計,自2024年上場以來,該項目參與防洪救災3次,出動人員累積百余人次,機械設備10余臺,得到了當地政府和老百姓的高度評價和一致稱贊。
征地拆遷難、管線遷改復雜一直是線下土建施工的“卡脖子”難題。該項目黨支部帶頭聯合業主、合武其他標段等多家單位成立“合武高鐵安徽段建設項目臨時黨支部”,建立黨建聯建工作制度,召開黨建聯建工作會議,開展聯學活動,主動深入探討施工方案優化、管線遷改等階段性難題,化解施工矛盾。“通過組織聯建、難題聯解、資源聯享,高效推進合武高鐵高質量建設。2025年一季度,項目信用評價在全標段排名第一。”文強說。
榮獲安徽省工人先鋒號(朱貴軍 攝)
截至目前,該項目各項重難點工程平穩有序推進,安全質量“零事故”,先后獲評安徽省工人先鋒號、安徽省鐵路建設重點工程勞動競賽施工項目部、全國鐵路“五四紅旗團支部”、業主優秀施工項目部等多項榮譽。
下一步,該項目將持續深化“共產黨員示范工程”創建,積極探索黨建實踐和生產經營“雙融雙促”路徑,為打造優質工程注入更強勁的紅色動能。(文/朱貴軍 紀明朗 審核/張寶生 徐云華)